top of page

隨著時代進步,網際網路快速發展

交友方式不斷演變,開始從線下轉到線上

目前主流的交友媒介便是「交友軟體」

從語音交友軟體Goodnight了解到交友軟體運營機制

再透過警政署的解說

讓我們可以有正確的觀念和態度

​等一下!

在開始認識新朋友之前

你有想過以前都是怎麼認識新朋友的嗎

現在

​就讓我們回到1950年代

一步步了解各年代的交友型態吧!​

交友管道演變

1950

報章雜誌徵友欄

1954

透過報章雜誌刊登自身年齡、身高、職業、個人簡介及聯絡方式、電話號碼,讓結交伴侶的可能性更大

​資料來源:花妮草莓園—痞客邦

書信時期

會員手冊.png
筆友.png

​資料來源:痞客邦

書信時期

國際筆友會

1967

於1967年成立於德國柏林,於各國設立代理處,促進世界各地人們的互相通信、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

1960

我愛紅娘  紅娘愛我

1982

華人社會第一個電視交友節目,節目宗旨為搭起友誼的橋樑,由參與者於攝影棚內進行才藝表演及互相對話了解彼此並選擇配對,節目也邀請兩性專家解答感情問題,節目播出 11年,促成 700多對佳偶配對

​​資料來源:張哲生 臉書粉絲專頁

電視交友節目時期

1980
img-bannerPhoto.png

​​資料來源:相親婚友社

人工配對

婚姻介紹所 (婚友社)

1982

想結交異性朋友或以結婚為目的的男女向婚友社提供個人資料、擇偶要求及服務費用,婚友社方再針對需求或者是舉辦聯誼、相親等活動來促成交友或者是婚姻

電子佈告欄(BBS)

1987

透過網際網路區分成多個討論區,建立網路論壇,提供用戶互相交流認識、及傳送檔案的平台,後發展成論壇網站與網路社群

​​資料來源:批踢踢實業坊

phpO38cW4.jpg

網路與軟體交友時期

中華民國單身關愛協會

1993

1993年由內政部成立

中華民國家庭關愛協會-婚友部 前身

推廣各類型聯誼活動、提供人工個別介紹服務及單身男女配對平台,未來規劃做心理諮商輔導以解決感情困難問題

單身.png

​​資料來源:中華民國單身關愛協會

政府協會推廣

​​資料來源:張哲生 臉書粉絲專頁

電視交友節目時期

​來電50

1989

主持人帶一群男女至戶外進行互相認識,先由才藝表演及遊戲的方式進行,最後由競爭方式選擇喜歡的對象,相較於以往台灣的電視交友節目增加了更多元的規則及刺激感,節目形式融合了當時日本的戀愛實境秀元素 (如: 戀愛巴士)

1990

​​資料來源:Google圖片

電視交友節目時期

​非常男女

1996

屬於較後期的男女配對綜藝節目。節目口號為 非常男女,有緣千里,分別以〈一見鍾情〉、〈非常話題〉、〈二見鍾情〉、〈老實說〉、〈非常速配〉五個單元進行。相較於以往只重視參與者個性、職業、興趣的交友節目,該節目會探討時事、家庭、兩性、甚至是社會層面議題,讓參與者價值觀慢慢展現出來

即時通訊軟體(ICQ)

1996

屬於即時通訊軟體的先驅,用戶可以直接一對 一與網路另一端的陌生人聯絡,打破以往需要長時間傳遞訊息宇等待回復的障礙,別於更早期的網路交友網站 ICQ也提供更多功能以增添互相聯絡的趣味性 (如貼圖、聲音等)

​​資料來源:yallagroup

Screenshot_396705057.png

網路與軟體交友時期

1382589983-615374686 (1).jpg

網路與軟體交友時期

搜尋引擎聊天室

Yahoo交友、PChome、MSN 

2000

需經過會員申請及張貼個人照片才能使用,該類網站發展出語音、影像、多方會談等功能,這些功能讓網友們能更深入了解其他用戶,交友時有更多條件能考慮

​​資料來源:艾芮絲的世界之旅—痞客邦

2000

交友APP

2000

以媒合使用者為主,讓用戶能於軟體中了解其他用戶、交流、互動、配對,能快速抓取使用者資料進行條件媒合與配對,認識陌生人。交友app主題及使用動機明確 (認識新朋友或找尋伴侶),不同於社群app以大眾化為主要目的

​​資料來源:Medium

交友軟體.png

網路與軟體交友時期

臉書.jpg
推特.png
ig.png
微薄.png

網路與軟體交友時期

社群APP 

2004

使用者主要聯繫與實際生活相關的人,讓使用者向親朋好友分享與生活相關之訊息,也可以透過加入各類型社團、粉絲專頁以了解生活大小事、獲取知識、以及發表個人言論

自1950年起,講求交友、戀愛、婚姻自主的自由戀愛逐漸取代以往門當戶對的觀念,隨著社會風氣及人們對於的態度越來越開放,單身男女的交友型態從最早期的報紙雜誌徵友欄、筆友、婚友社、電視交友節目發展到 2009年後被廣泛使用的交友軟體

bottom of page