隨著時代進步,網際網路快速發展
交友方式不斷演變,開始從線下轉到線上
目前主流的交友媒介便是「交友軟體」
從語音交友軟體Goodnight了解到交友軟體運營機制
再透過警政署的解說
讓我們可以有正確的觀念和態度
等一下!
在開始認識新朋友之前
你有想過以前都是怎麼認識新朋友的嗎
現在
就讓我們回到1950年代
一步步了解各年代的交友型態吧!
交友管道演變
報章雜誌徵友欄
1954
透過報章雜誌刊登自身年齡、身高、職業、個人簡介及聯絡方式、電話號碼,讓結交伴侶的可能性更大
資料來源:花妮草莓園—痞客邦

書信時期


資料來源:痞客邦
書信時期
國際筆友會
1967
於1967年成立於德國柏林,於各國設立代理處,促進世界各地人們的互相通信、增進各國人民之間的友誼
我愛紅娘 紅娘愛我
1982
華人社會第一個電視交友節目,節目宗旨為搭起友誼的橋樑,由參與者於攝影棚內進行才藝表演及互相對話了解彼此並選擇配對,節目也邀請兩性專家解答感情問題,節目播出 11年,促成 700多對佳偶配對




資料來源:張哲生 臉書粉絲專頁
電視交友節目時期

資料來源:相親婚友社
人工配對
婚姻介紹所 (婚友社)
1982
想結交異性朋友或以結婚為目的的男女向婚友社提供個人資料、擇偶要求及服務費用,婚友社方再針對需求或者是舉辦聯誼、相親等活動來促成交友或者是婚姻
電子佈告欄(BBS)
1987
透過網際網路區分成多個討論區,建立網路論壇,提供用戶互相交流認識、及傳送檔案的平台,後發展成論壇網站與網路社群
資料來源:批踢踢實業坊

網路與軟體交友時期
中華民國單身關愛協會
1993
1993年由內政部成立
中華民國家庭關愛協會-婚友部 前身
推廣各類型聯誼活動、提供人工個別介紹服務及單身男女配對平台,未來規劃做心理諮商輔導以解決感情困難問題

資料來源:中華民國單身關愛協會
政府協會推廣




資料來源:張哲生 臉書粉絲專頁
電視交友節目時期
來電50
1989
主持人帶一群男女至戶外進行互相認識,先由才藝表演及遊戲的方式進行,最後由競爭方式選擇喜歡的對象,相較於以往台灣的電視交友節目增加了更多元的規則及刺激感,節目形式融合了當時日本的戀愛實境秀元素 (如: 戀愛巴士)




資料來源:Google圖片
電視交友節目時期
非常男女
1996
屬於較後期的男女配對綜藝節目。節目口號為 非常男女,有緣千里,分別以〈一見鍾情〉、〈非常話題〉、〈二見鍾情〉、〈老實說〉、〈非常速配〉五個單元進行。相較於以往只重視參與者個性、職業、興趣的交友節目,該節目會探討時事、家庭、兩性、甚至是社會層面議題,讓參與者價值觀慢慢展現出來
即時通訊軟體(ICQ)
1996
屬於即時通訊軟體的先驅,用戶可以直接一對 一與網路另一端的陌生人聯絡,打破以往需要長時間傳遞訊息宇等待回復的障礙,別於更早期的網路交友網站 ICQ也提供更多功能以增添互相聯絡的趣味性 (如貼圖、聲音等)
資料來源:yallagroup

網路與軟體交友時期

網路與軟體交友時期
搜尋引擎聊天室
Yahoo交友、PChome、MSN
2000
需經過會員申請及張貼個人照片才能使用,該類網站發展出語音、影像、多方會談等功能,這些功能讓網友們能更深入了解其他用戶,交友時有更多條件能考慮
資料來源:艾芮絲的世界之旅—痞客邦
交友APP
2000
以媒合使用者為主,讓用戶能於軟體中了解其他用戶、交流、互動、配對,能快速抓取使用者資料進行條件媒合與配對,認 識陌生人。交友app主題及使用動機明確 (認識新朋友或找尋伴侶),不同於社群app以大眾化為主要目的
資料來源:Medium

網路與軟體交友時期




網路與軟體交友時期
社群APP
2004
使用者主要聯繫與實際生活相關的人,讓使用者向親朋好友分享與生活相關之訊息,也可以透過加入各類型社團、粉絲專頁以了解生活大小事、獲取知識、以及發表個人言論